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2014)

2017-11-13 3959
发文时间:

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

目录

1概述........................................................................................................................................1

1.1普查背景.............................................................................................................................1

1.2编写依据.............................................................................................................................3

1.3主要内容.............................................................................................................................3

2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4

2.1普查目标.............................................................................................................................4

2.2普查任务.............................................................................................................................4

2.3普查时点.............................................................................................................................5

3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5

3.1普查范围.............................................................................................................................5

3.2普查对象.............................................................................................................................6

3.3普查内容.............................................................................................................................6

3.3.1基本内容..........................................................................................................................6

3.3.2扩展内容.........................................................................................................................11

4普查技术路线与方法............................................................................................................13

4.1总体技术路线.....................................................................................................................13

4.2主要数据源.........................................................................................................................15

4.2.1多源航空航天遥感影像..................................................................................................15

4.2.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5

4.2.3行业专题数据资料..........................................................................................................16

4.2.4其他参考资料..................................................................................................................17

4.2.5主要数据源和资料的利用..............................................................................................17

4.3数学基础.............................................................................................................................18

4.4数据精度与一致性要求.....................................................................................................18

4.4.1平面精度指标..................................................................................................................18

4.4.2分类精度..........................................................................................................................20

4.4.3数据现势性......................................................................................................................20

4.4.4属性精度..........................................................................................................................20

4.4.5数据一致性......................................................................................................................20

4.4.6数据接边原则..................................................................................................................21

4.5数据采集一般要求.............................................................................................................21

4.6主要技术方法.....................................................................................................................23

4.6.1多源遥感影像处理技术..................................................................................................23

4.6.2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23

4.6.3外业调查方法..................................................................................................................25

4.6.4数据库建库技术方法......................................................................................................25

4.6.5统计分析技术方法..........................................................................................................26

4.7扩展内容普查的技术方法.................................................................................................27

4.7.1沿海滩涂调查..................................................................................................................28

4.7.2海岛(礁)调查..............................................................................................................28

4.7.3海岸线和海域界线调查..................................................................................................29

4.7.4地面沉降调查..................................................................................................................29

4.7.5城市建成区范围调查......................................................................................................29

4.7.6城市原点调查..................................................................................................................30

4.7.7“城市地区”调查..........................................................................................................30

4.7.8城市绿化覆盖调查..........................................................................................................30

4.7.9矿产资源地下分布调查..................................................................................................30

4.8普查各工序作业方法及要求..............................................................................................31

4.8.1资料收集整理...................................................................................................................31

4.8.2多源遥感影像处理...........................................................................................................33

4.8.3内业信息采集...................................................................................................................34

4.8.4外业调查底图制作...........................................................................................................35

4.8.5外业调查与内业数据处理...............................................................................................35

4.8.6不同地区数据的协调性检查和处理...............................................................................36

4.8.7标准时点核准...................................................................................................................37

4.8.8数据库建库.......................................................................................................................37

4.8.9统计分析...........................................................................................................................38

5普查成果..................................................................................................................................40

5.1主要成果...............................................................................................................................40

5.1.1报告成果............................................................................................................................40

5.1.2数据成果............................................................................................................................40

5.1.3信息系统成果....................................................................................................................41

5.1.4图件成果............................................................................................................................41

5.2成果汇交...............................................................................................................................41

5.3成果审核与发布...................................................................................................................42

5.4成果应用与服务...................................................................................................................42

6质量管理..................................................................................................................................43

6.1基本原则...............................................................................................................................43

6.1.1分级质量管理原则............................................................................................................43

6.1.2全过程质量管理原则........................................................................................................43

6.1.3标准统一原则....................................................................................................................43

6.1.4科学质量评价原则............................................................................................................43

6.2质量管理目标.......................................................................................................................44

6.3质量管理内容及方式...........................................................................................................44

6.3.1质量监督............................................................................................................................44

6.3.2过程质量控制....................................................................................................................44

6.3.3质量监理............................................................................................................................46

6.3.4质量检查与验收................................................................................................................46

7组织与实施..............................................................................................................................48

7.1组织与实施原则...................................................................................................................48

7.2普查机构...............................................................................................................................48

7.3普查机构职责.......................................................................................................................50

7.4任务分工...............................................................................................................................54

7.5进度安排...............................................................................................................................57

7.4.1前期准备阶段....................................................................................................................57

7.4.2普查信息采集阶段............................................................................................................59

7.4.3数据汇总、建库与统计分析阶段....................................................................................60

7.4.4成果审核与发布阶段........................................................................................................60

8经费预算..................................................................................................................................62

9保障措施..................................................................................................................................63

9.1人员队伍保障.......................................................................................................................63

9.2软硬件设备保障...................................................................................................................63

9.3安全与保密...........................................................................................................................64

9.4宣传与培训...........................................................................................................................64

附录 1: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66

附录 2: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相关管理与技术规定.................................................67

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主要编写人员

主要编写单位:江苏省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江苏省测绘工程院、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苏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江苏省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信息中心

试点单位:江苏省测绘工程院、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要执笔人:许瑞栋

主要编写人:

曹泉根、宋玉兵、林秀玉、卢刚、耿俊、陆皖宁、常晴编写指导:

史照良、袁桂生、邵建

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1概述

1.1普查背景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管理需要,更好地反映我国 各类地理环境要素的分布与关系,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 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0 年 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对 2010 年全国测绘局长会议的批示中指出“要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2011 年5 月23 日, 李克强副总理在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指出:“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搞好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决策依据,也是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重要支撑。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快速变化的时期。如何科学布局工业化、城镇化,如何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国土发展空间,如何有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地理国情监测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测绘的先进技术、数据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地理国情变化监测与统计分析,对重要地理要素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布监测成果和分析报告,为科学发展提供依据”。2011 年 12 月,李克强副总理对进一步做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加强数字中国、天地图、监测地理国情三大平台建设,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全力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的战略决策。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首先是要查清地理国情的现状。

按照中央领导对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明确指示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积极组织了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包括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立项申请工作。

2011 年 9 月,国土资源部经会签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请示》得到了国务院同意实施的批复,明确总体目标为“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展重要地理国情信息普查,持续进行地理国情监测,形成多样化地理国情信息产品,以利于充分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实现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为国家战略规划制定、空间规划管理、区域政策制定、灾害预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等提供有力保障”。要求“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组织实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并按现行渠道和程序办理。在现有基础测绘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测绘技术监测地表变化,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将地理信息与经济社会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综合监测和统计分析”。按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建议书和总体设计,将通过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获取地理国情本底信息,为监测打下基础。

2012 年 10 月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得到国家正式立项,2013 年 2 月28 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 号,以下简称《通知》)正式下发。2013 年 10 月 17 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一次全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174 号)正式下发。

1.2编写依据

本方案依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办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编写。

1.3主要内容

本方案按照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的统一要求, 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对我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技术路线、工作步骤、主要成果、质量控制、 组织分工、进度安排以及保障措施等进行细化和相应的补充,并对实施过程中所需遵循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规定等进行了说明。

我省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查办”)将结合我省实际,依照国家级技术文件的原则,编制部分补充技术规定或细化的技术要求。

2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2.1普查目标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目标是:在 2013 年 1 月至 2015 年 12 月的三年时间内,利用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其他专题数据等,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要求,查清我国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建立多种普查成果数据库, 基于多种地理单元开展基本地理国情的统计分析,完成普查报告和普查成果系列地图等,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2.2普查任务

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任务是:在我省陆地国土、沿海滩涂、海岛(礁)范围内,采用航空航天遥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测绘地理信息先进技术, 充分利用覆盖全省的现势性最好的 1∶ 50000、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整合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普查成果或与地理国情相关的专题信息,通过多源遥感影像快速获取与处理、现场调查、信息提取、地理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反映地表特征、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各类地理环境要素进行空间化、定量化和属性化的普查,形成反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全面普查结果。即在全省范围内:

1£?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

涉及地形地貌和地表覆盖分类的普查。包括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关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

2£?调查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

涉及地理国情要素的普查。包括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3£?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

包括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等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及 将地理信息与经济社会数据进行整合,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空间化、综合性统计分析评价。

4£?建立地理国情数据库

建设覆盖全省的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和统计分析数据库,形成一系列地理国情普查图集和普查报告;同时,形成满足我省今后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监测要求的系统、规范的技术体系和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2.3普查时点

普查标准时点为 2015 年 6 月 30 日。

采用 2015 年 3 月 1 日至 2015 年 6 月 30 日期间获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前期普查成果进行核准,形成符合标准时点要求的成果。

普查中使用的其他资料(行业专题数据的属性值、统计资料等)原则上也应满足普查时点的要求。

3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3.1普查范围

参照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范围的确立原则,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的普查范围是:江苏省境内陆地国土、沿海滩涂和海岛(礁)。

3.2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为普查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和地理单元等。

3.3普查内容

依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在保证国家级普查内容完整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自然资源现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我省普查内容在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扩展, 以体现江苏特色。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具体内容由《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确定。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具体内容与指标由《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和《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设计书》等技术文档确定。

3.3.1基本内容

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规定,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共包括 12 个一级类、58 个二级类和 133 个三级类。其中:

按照地表覆盖分类方式采集的内容包括 10 个一级类,46 个二级类和 77 个三级类,具体见表 3-1。

按照实体要素方式采集的地理国情要素内容包括 5 个一级类,16 个二级类和 53 个三级类,具体见表 3-2。

地形地貌普查包括 1 个一级类和 3 个二级类,具体见表 3-3。

注:部分普查内容需按地表覆盖和地理国情要素两种方式分别采集。

城市地区普查内容应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中“城市地区要求”采集和汇总。

表 3-1 地表覆盖分类方式采集的内容

3.3.2扩展内容

结合我省自然地理现状、美丽江苏建设需要及政府、公众关注点, 我省在地理国情普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扩展以下普查内容,见表 3-4。

截图20190809092404.png

截图20190809092423.png

注:① 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扩展内容均为按照实体要素方式采集的地理国情要素;

② 地理国情普查扩展内容的分类方式、具体指标定义及详细普查方法在《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项目设计书》中确定;

③ 按照《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的定义,江苏省“城市地区”为 13 个省辖市城市规划部门确定的中心城区,考虑到我省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等的现状,本次普查中将我省“城市地区”扩展到县(市、区)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

4普查技术路线与方法

4.1总体技术路线

以 2012 年以后获取的地面分辨率为 0.3 米的航空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辅以其它分辨率优于 1 米的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全省 1∶ 50000、1∶10000、市县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行业专题数据,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要求,对不同地理要素特点, 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式和自动与人机交互影像处理、多源信息辅助判读解译、外业调查、空间数据库建模等方法,开展普查信息采集、处理、建库和统计分析等工作,通过地理国情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地理国情监测平台等技术体系建设,实现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管理、发布和应用。

总体技术流程如图 4-1 所示,图中普查数据采集部分的内业和外业工作,可依据各地地形特点和承担单位的设计,灵活采用“先内后外”、“先外后内”或内外业交互结合的方式开展。

截图20190809092627.png

4.2主要数据源

4.2.1多源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本次普查主要采用遥感影像实现地表覆盖分类、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实体信息和部分属性数据的前期采集以及后期普查标准时点核准。

2012 年 3~4 月份航摄、地面分辨率为 0.3 米、覆盖全省的航摄影像为我省本次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影像数据源。

2014 年开始的为全省基础测绘服务的航摄影像也将在DOM 生产完成后,结合各地普查工作的先后顺序,陆续提供给各任务区,为信息采集提供更接近标准时点的影像数据源来替换 2012 年的影像数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普查标准时点核准的影像源为 2015 年 3 月 1 日至 2015 年 6 月 30

日计划获取的资源 3 号、天绘系列和高分 1 号等国产卫星影像数据或其他符合条件的航摄、遥感影像数据等。

4.2.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十一五”期间完成的覆盖全省的 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已完成建库并通过省级验收,同时对外提供服务,包括 DLG、DOM、DEM, 目前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测绘正对以上成果进行逐步更新,这些成果是本次地理国情普查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十二五”基础测绘已通过验收或基本完成的成果将是本次地理国情普查现势性非常好的数据源,可以替代“十一五”基础测绘的成果。考虑到 1∶50000 地形图中的水系、交通等要素分类编码与地理国情普查的分类指标体系更接近, 因此 1∶ 10000DLG 数据应与 1∶50000DLG 数据结合使用。

(2)市县等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全省部分地区已有的现势性较好、内容比较详尽的 1∶2000 及更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也是本次地理国情普查,特别是城市地区信息采集的重要数据源。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普查内容与指标的要求,因分类体系与指标要求的差别,基础地理信息和其他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大多不能直接使用,需按照普查的数学基础、分类指标采集要求等进行相应的处理。

4.2.3行业专题数据资料

在数据生产和统计分析阶段,充分收集利用现势性较好、规范程度较高的专业部门资料,为普查工作提供参考,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属性内容,行业专题数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与地理信息相关的行业,如水利、交通、国土、林业等都进行了全国性的普查或省、市范围内的专业信息采集,包括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这些信息在地表覆盖分类、地理国情要素采集中都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某些行业(如水利、交通等)普查的分类方式个别指标与地理国情普查中的方式类似,是特定地理国情要素采集的有力助益。

综合目前我省各行业专题普查和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以下专业信息可以在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1)江苏省全国水利普查数据

(2)全省第二次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数据(截止到 2014 年)

(3)全省交通行业数据

(4)全省行政区划(县以上)、市县地名普查数据

(5)全省海域、岛礁、海岸线、海域界线数据

(6)全省林业普查数据

(7)全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数据

(8)全省旅游风景区数据

(9)全省教育系统数据

(10)全省文物普查数据

(11)其他相关行业的数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管理的行业数据)

4.1.4其他参考资料

权威部门公开发布的其他相关信息可以在地理国情普查中作为参考资料使用。

4.1.5主要数据源和资料的利用

植被在遥感影像上的波谱特征差异明显,尤其在生长季,遥感影像的自动解译准确度更高,因此,若同时具有多种符合普查现势性要求的影像数据源,应优先选用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更高、时相更靠近生长季、现势性更新的影像类型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按照前述条件,如果同时具有相当的卫星影像和航摄影像,应优先采用卫星影像。

由于摄影时存在侧视角,具有一定高度的地物在影像上产生的移位差需要处理,以符合采集精度要求。数据整合处理时,原则上不对数据的空间位置进行改动。

优先选用现势性好的、精度符合要求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源,作为普查采集数据的空间定位基础,并与航空航天遥感资料结合,解译或提取符合要求的要素内容。

收集或共享的权威部门的专题数据或资料应分析其内容、现势性及精度,符合要求的可直接采用,否则可先进行处理再使用或作为参考资

料使用。

4.3数学基础

本次普查数据成果采用的数学基础包括: 平面坐标系: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分幅数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 6°分带,投影带的中央经线与赤道的交点向西平移 500 千米后的点为投影带坐标原点,平面坐标单位采用“米”,坐标值至少保留 2 位小数。

按任务区(全省,各市、县)组织的数据库数据不分带,采用地理坐标,十进制度为单位,用双精度浮点数表示,至少保留 6 位小数。

高程基准:1985 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系统为正常高,高程值单位为“米”。

4.4数据精度与一致性要求

本次普查成果中总体上空间数据成果定位精度优于 1∶10000 地形图成图精度。野外测量单点实测精度达到亚米级;图上地物点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超过±0.5 毫米,山地、高山地不超过±0.75 毫米。

4.4.1平面精度指标

1£?正射影像的精度

正射影像的精度决定于平面精度和影像接边差两个因素,本次普查原则上按 1∶10000 地形图成图精度要求进行正射影像生产。

(1)正射影像平面精度

数字正射影像地物点相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表 4-1 的规定。

截图20190809092654.png

注:对于大面积单一地物地区,例如水体、森林、草原、戈壁等,中误差可以适当放宽,但最大不得大于上表的 1.5 倍。最大误差不超过中误差 2 倍。

(2)影像接边差

图幅间应根据接边精度情况进行接边改正,改正后的接边限差不得超过表 4-2 规定。

截图20190809092718.png

不同分辨率影像之间接边时,按低分辨率影像对应的成图精度的接边限差要求执行。

如果不同影像数据源、不同控制数据源以及不同生产批次之间的正射影像接边限差不能满足表 4-2 的要求,可将接边限差放宽至 2 倍,但须在生产技术总结报告中标明。

具体需符合《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的要求。

2£?数据采集精度

数据采集精度,即采集的地物界线和位置与影像上地物的边界和位置的对应程度。影像上分界明显的地表覆盖分类界线和地理国情要素的边界以及定位点的采集精度应控制在 5 个像素以内。特殊情况,如高层建筑物遮挡、阴影等,采集精度原则上应控制在 10 个像素以内。地表覆盖类型渐变地带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过渡地带的覆盖分类应至少保证上一级类型的准确性。

4.1.3分类精度

对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没有明显分界线的过渡地带内覆盖分类应至少保证上一级类型的准确性。应综合采用包括外业调查、交叉复核等多种措施,并加强过程质量控制,确保各级类型具有优良的分类精度。具体分类精度要求及其评价方法在《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中规定。

4.1.4数据现势性

普查成果数据整体现势性原则上应达到普查时点的要求。

行政区划更新采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http://www.stats.gov.cn/tjbz/),并更新到普查时点时可用的最新版本。学校、医院等单位信息应采用主管部门公布的注册信息。

4.1.5属性精度

长度、宽度、高程、面积等均采用米制单位。获取的定量属性值保留的小数位及数量单位应符合数据规定中各具体属性项的要求。

各属性赋值必须符合规定中各具体属性项定义的取值范围,取值与地物实际属性相符。

4.1.6数据一致性

地理国情普查规定的内容、指标及要求应严格执行,不同任务区采集的同一内容分类,全省应保持一致,同时与全国的要求一致,便于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对比。结合我省实际需求,地理国情普查扩展的内容, 应在全国统一的普查内容与指标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普查数据成果也应与全国普查数据保持一致。

4.1.7数据接边原则

获取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必须经过接边处理,普查任务区之间的接边原则上东南负责接西北边,或后提交成果的一方负责接边。

在省普查领导办公室主导下,依据以上原则,本省内的接边,由各作业单位依据县以上行政区划界线自行完成;与外省的接边,依据由国家统一提供的省界,在本省和邻省普查领导办公室主导下,由作业单位与相邻省份的作业单位协调完成。

接边时应叠加正射影像,对相邻需接边线划之间的距离小于正射影像接边限差的,可以调整一边的数据直接接边;距离小于 2 倍正射影像接边限差的,两边相向平移接边;距离大于 2 倍正射影像接边限差的, 应检查和分析原因,由技术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并作为重大问题进行记录。接边之后应保证图形数据光滑、连续,避免出现硬折、尖角,各项属性值相等的相邻同名要素接边后应合理合并为一个实体, 如果受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功能和性能限制,完全合并后不便于保存和访问的大实体,可以只做部分合并,但应尽可能减少同名实体个数。

4.5数据采集一般要求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需遵循《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规定》确定的原则和方法,正确进行归类,确保对《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执行的一致性;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需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地理国情要素数据规定》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地理实体(或地理对象、地理要素)形式采集道路、水域、构筑物、人工堆掘地中的尾矿库以及地理单元数据,并以规定的结构和格式实现存储和交换;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的内容和采集要求遵照《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程》执行。

DEM 精细化数据的生产应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执行。我省格网单元统一为 2 米×2 米。

元数据信息采集时依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区别处理。影像数据的元数据依据《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的要求;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元数据采集遵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执行;精细化处理后的 DEM 沿用 CH/T 1007-2001 对DEM 的元数据要求; 地理国情信息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不单独记录元数据,相关信息直接记录到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中,具体依据《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程》。

江苏省普查数据采集范围,沿海岸线向大陆一侧全部采集,沿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滩涂、海岛(礁)也要采集。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内容的采集成果,按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汇总上交基本要求》等相关规定汇交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地理国情普查扩展内容连同基本内容一起,作为我省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一起进行数据建库、统计分析和成果发布、应用服务。

注:海岸线指平均大潮高潮位时的海陆分界线。

4.6主要技术方法

4.6.1多源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综合利用多种遥感数据源,从空间信息、光谱信息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采用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融合处理、光学影像和雷达影像融合处理等技术手段,为高精度地理国情信息获取提供基础。同时,针对地理国情普查海量多源遥感影像,采用遥感影像数据集群分布式处理技术, 集成正射影像自动化处理生产线,包括高效批量影像正射校正、镶嵌、融合等。

4.6.2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

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要求,遥感影像信息提取包括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可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判读解译结合的方式。对影像质量、时相较好的区域,可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计算机自动分类后,人工判读修改;对于影像质量差、时相为冬天、有云雾的影像,直接进行人工解译。

对于地表覆盖类型复杂、破碎的地区,以人工解译为主;地表覆盖类型简单、成片地区则以自动分类为主。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前,为了分类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可对所有正射影像进行分析,采集样本作为分类的参考资料;同时,提取 1∶50000、1∶10000(城市地区的 1∶ 500~1∶5000)基础数据中的植被、面状居民地、面状河流、面状地貌等数据,作为解译参考数据源。一般情况下,计算机自动分类提取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需要针对分类结果进行人工编辑:将分割、分类结果与遥感正射影像底图套合,通过影像识别与判读,对分类不正确的对象进质量控制行合并、拆分、重构等编辑。具体工作方法如图 4-2 所示。

截图20190809092734.png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以遥感正射影像底图为基础,整合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参考专题数据等其他数据资料,开展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内业判读、采集。基础地理信息整合处理后的数据与遥感正射影像叠加,如果差异在 5 个像素以内,可以直接沿用;如果差异大于 5 个像素,则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对水体、道路、构筑物、地理单元及界线等要素实体重新采集, 并参照专业资料、1∶10000(城市地区的 1∶500~1∶5000)中时效性较新的数据,提取相关要素及属性信息,具体工作方法如图 4-3 所示。

截图20190809092744.png

4.6.3外业调查方法

利用外业调查工作底图,采用数字调绘系统或其他有效方式对内业分类与判读中无法确定边界或属性的要素和无法准确确定类型的地表覆盖分类图斑,开展实地核实和补调。外业调查过程中,采集获取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并记录调查路线和工作区域,并把其结果完整反映到元数据中。

4.6.4数据库建库技术方法

为充分发挥普查成果的作用,本省数据库管理和应用服务系统在参考国家局系统架构、开发方式和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应结合本省实际情况进行扩展,数据库设计开发应包括数据入库检查、处理与入库工具软件,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进行批量入库检查、对象化处理、数据入库、关联关系建立以及道路、水系构网等系列处理,同时,还需在库体结构扩展,系统功能、服务手段和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扩展,以更加适应我省地理国情信息管理、应用服务的要求。

系统应基于云计算和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采用 C/S 和 B/S 混合应用模式设计并开发, 同时应包括数据集成管理、统计分析、成果展示、更新维护和应用服务等基本功能。

4.6.5统计分析技术方法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专业部门数据,通过建立多尺度地理空间单元划分标准体系,发展地理空间单元模型与方法,形成地理国情统计单元。基于既定的多级地理单元因子,采用空间量算、算术平均、位置代表法、比值分析法、极值法、极差法、空间统计、指数计算、综合评价等方法,通过邻域搜索聚类、阈值平滑、空间叠加、网络分析等技术开展统计与分析,从不同的维度综合分析地理国情普查要素的空间分布、物理结构、相互关系,揭示它们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

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包括三个层次:

(1)基本统计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 基于规则网格、 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区域等 4 类统计单元,对地理国情普查覆盖层和要素层数据的点、线、面几何特征类型及实体对象的个数、长度、面积、占比等37 个统计指标进行基本特征统计, 形成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表、交通网络、居民地及设施、地理单元等 7 类统计内容的自然和人文基础地理国情信息数据,生成地理国情基本信息统计数据集、报表、报告等多种类型成果。

基本统计采用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统一配发的统计软件,依据符合要求的我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基础上完成。

(2)综合统计

在基本统计及汇总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等部门专题数据,运用综合统计分析模型和方法,对地理国情普查要素的物理结构、空间关系及差异特性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用来反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荒漠与裸露地、水域、交通网络、居民地及设施等要素的地表要素空间分布形态、地表覆盖空间格局、地面覆盖程度、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地面交通通达性、地表要素空间相关性,构建生态协调性、城镇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经济潜能等地理国情指数。

此类统计应参考国家和兄弟省份的内容,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政府决策及人民生活等需求,特别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内容,与统计部门、科研院所合作,制定出相应的统计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软件系统。

(3)专题分析评价

基于地理国情基本统计和综合统计成果,结合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资源分布、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社会民生等角度,从生态文明、城镇发展、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基于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维度测量地理国情综合状况。综合评估自然和人文地理国情要素的现状,形成地理国情系列分析评价报告。

此类统计的操作方式与综合统计相同。

4.7扩展内容普查的技术方法

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扩展内容调查的具体技术方法、指标值、属性内容等技术要求由“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项目设计书”等进行明确和细化。

4.7.1沿海滩涂调查

沿海滩涂调查将对江苏沿海岸线至理论深度基准面 0 米线约 8000 平方公里滩涂进行调查,获取沿海滩涂界线、地形地貌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主要技术方法:利用 LiDAR 技术进行原始数据的采集,配合 GPS 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进行同步观测实现高精度定位,同时,在测区内测量一定量的地面检查点进行系统差的纠正,从而保证 LiDAR 的测量精度。在外业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结合机载 GPS 数据、地面 GPS 数据、机载 IMU 数据、LiDAR 原始数据和飞行记录文件对 GPS 数据和LiDAR 数据进行处理、分类等工序,最终获得沿海滩涂 DEM、DOM、DLG,确定沿海滩涂界线、面积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4.7.2海岛(礁)调查

海岛(礁)调查将对江苏省 26 个海岛(礁)位置、范围、地表覆盖、人文地理等进行调查,全面掌握江苏省海岛(礁)情况。

主要技术方法:①收集 927 工程、第一次海岛综合资源调查、908 专项、全国海岛地名普查等重大项目资料以及遥感影像资料,分析获取海岛(礁)调查的基础资料;②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确定海岛(礁)的位置、类型、地形地貌;③通过岸线类型的补充调查以及岸线位置的勘定确定海岛(礁)的范围;④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的方式实现地表覆盖分类,采用数字调绘系统或其他有效方式对内业分类与判读中无法确定边界或属性的要素和无法准确确定类型的地表覆盖分类图斑,开展实地核实和补调;⑤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岛(礁)基础设施及海岛使用情况等人文地理要素进行调查。最终获得江苏省 26 个海岛(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4.7.3海岸线和海域界线调查

主要技术方法:调查首先收集已确定的江苏海岸线数据、管理岸线数据和覆盖全省岸线的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方式和现有岸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岸线数据与影像不符的部分进行外业调查,选择人工海堤或平均大潮高潮位时的自然岸线,利用覆盖全省的 GPS 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对其进行高精度测量勘定,最终形成江苏省最新的海岸线数据和包括确定海岸与长江口等内陆河的分界线在内海域界线。

4.7.4地面沉降调查

地面沉降调查范围涉及江苏省境内全部陆地国土,调查内容包括地面沉降趋势、沉降值等。

主要技术方法:以长时间序列、多平台 SAR 影像为基础,采用D-InSAR、PS-InSAR、SBAS 技术,获取基于 InSAR 的面域地面沉降信息,再利用 InSAR 和 JSCORS 相互支撑、相互验证,从而获取全省地面沉降信息。

4.7.5城市建成区范围调查

城市建成区范围调查包括全省县(市、区)以上行政区的城区范围。主要技术方法:从各省辖市、县(市、区)规划、国土等部门获取城市规划图及相关资料,结合 1:10000 地形图、正射影像图,在内业进行建成区范围采集,再进行必要的外业调绘、内业修正,从而生产各市县建成区范围。

4.7.6城市原点调查

城市原点调查主要是确定我省省辖市、县(市、区)共 65 个城市原点的定位、标志设立及坐标的测量。

主要技术方法:通过多方调研,由规划、交通及测绘等部门共同讨论后确定城市原点的设立方案,并通过网上投票,邀请规划、雕塑、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专家,从而确定城市原点位置及样式,再建造并测量坐标。

4.7.7“城市地区”调查

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中要求的“城市地区”(地级市以上城市“中心城区”)的基础上,将我省“城市地区”的范围扩展到全省县以上行政区的建成区范围。

4.7.8城市绿化覆盖调查

城市绿化覆盖调查主要针对江苏省省辖市、县(市、区)共 65 个城市建成区的绿地进行调查,获取城市建成区内的绿化覆盖率、绿地廊道指数等多项城市绿地景观指数。

主要技术路线:以资源三号卫星多时相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航片、LiDAR 数据和近红外数据,在 1:10000 比例尺尺度下,通过遥感自动解译和 GIS 技术,获取城市绿地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景观结构指数描述城市绿地分布特征,评价城市绿地分布的合理性,为城市绿地布局的空间优化提供建议;绘制城市绿地信息图谱,为绿地系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4.7.9矿产资源地下分布调查

矿产资源地下分布调查主要是确定矿产资源储量分布范围、地下采空区、地下掘进面分布等信息。

主要技术路线:收集矿产资源的分布、采掘相关数据,与基础测绘数据、普查地表覆盖和地理国情数据进行整合,以图形加属性的方式进行展示、管理和应用。

4.8普查各工序作业方法及要求

4.8.1资料收集整理

资料收集是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遥感影像资料及控制资料、行业专题数据的收集整理。

影像资料优先收集 2012 年以后、 地面分辨率为 0.3 米航摄影像和2014 年开始为满足全省基础测绘需要陆续提供的航摄影像,与此同时,收集获取时相不早于 2011 年、地面分辨率为优于 1 米、2.5 米、局部 5 米的卫星影像以及省内 LiDAR 数据作为补充,用于地表覆盖分类、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及属性信息的提取。

对于植被覆盖类普查内容,宜利用 4-9 月时相的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对于水域相关的普查内容,宜收集利用丰水期的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对于人工营造的覆盖和要素内容,应按照普查时点当月数据为准,结合遥感影像采集相关信息;难以达到上述要求的,可收集利用离普查时点较近、较低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更新和时点统一。

控制资料主要应用于遥感影像正射纠正。控制点资料需收集获取基础测绘,以及其他国家级、省级以及地方测绘项目生成的控制资料,还包括 1∶10000、CORS 站、A、B、C 级大地控制点、陆态网点、省界桩点、城市测量控制点等具有控制作用的资料。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地理国情普查中可以收集利用的包括 DEM 数据、DOM 数据、DLG 数据等。DEM 数据主要用于遥感影像的正射纠正处理、精细化 DEM 的生产以及数字正射影像生产中。已有的 DOM 资料可以为影像控制点读取提供支持。 DLG 数据可作为要素采集的参考数据源,以及提取满足精度要求的控制点。全省 1∶50000、1∶10000 或更大比例尺 DLG 数据,须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要求, 结合实际情况与具体要求进行收集并提取、整合和利用。

行业专题资料可收集的包括水利、林业、国土、交通、统计、民政、环境等多个行业部门的数据。其中,水利普查数据可作为地理国情信息普查中水域、水工设施信息获取的重要辅助资料,但该数据与地理国情普查中水域的分类体系、标准不完全相同,普查时需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与补充;林业专题数据可作为地表覆盖类型获取中林地各级类别采集的重要参考,以及林业相关城镇功能单元属性信息采集的数据源;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权属数据,可作为辅助获取乡镇级行政单元信息的数据源;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数据、文物普查数据等可作为地理国情要素属性和范围确定的参考资料;各类普查区域城区地图、规划图以及旅游等专题地图、图集等,可用于获取地表覆盖类型以及地理国情要素属性信息的参考资料;铁路、各级公路、道路相关专题资料及地图集,水运附属设施、空运设施等专业资料可以为构筑物相关信息的采集提供有益参考;其它行业资料大多可以作为数据采集或各类统计的依据或参考;相关权威部门通过网络公开发布的,且真实可靠的经济、社会相关信息, 如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的统计资料,可作为重要地理要素属性信息采集的依据。

4.8.2多源遥感影像处理

按照《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的要求,根据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需要,将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进行正射纠正处理,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同时根据影像分类与信息提取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波段组合进行必要的融合处理,形成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底图数据。

我省采用 2012 年以后获取、地面分辨率为 0.3 米航摄影像作为前期信息采集的基础数据源,2014 年后陆续提供的为全省基础测绘服务的 DOM 数据将逐步替换 2012 年的影像数据,其他符合普查要求的卫星影像作为地表覆盖分类的参考影像使用。DEM 采用“十一五”基础测绘中1∶10000DEM 成果。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外业像控点、现有的航空影像空三加密成果、大比例尺地形图(正射影像)读取明显地物点、其他资料中获取的满足精度要求的控制点以及野外测量获得的像控点等多种方式获取控制资料。

根据航空影像和卫星影像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正射纠正。航空影像正射纠正,在进行空三加密、相对定向、立体模型编辑的基础上,进行航空影像正射纠正。卫星影像正射纠正采用卫星影像数据 RPC/轨道参数模型、严格物理模型方式、其他模型方式进行解算;如果作业区域含有多景有重叠影像时,可采用区域网平差的方法计算影像的外参数,同轨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可以采用先拼接,然后按单景影像进行纠正,采用区域网平差和同轨同时相影像拼接后纠正,在纠正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控制点布设要求可适当放宽。全色波段影像纠正后正射影像分辨率原则上和原始影像地面分辨率保持一致,纠正时按整景纠正,重采样采用双线性插值或卷积立方的方式。纠正过程中不得对影像的灰度和反差进行拉伸,不改变像素位数。纠正后的正射影像有效数据范围内没有漏洞区。

为了达到产品要求,需对正射处理后的影像进行融合、增强以及镶嵌、裁切和接边等处理,并采集获取完整的元数据。

4.8.3内业信息采集

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的要求,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测绘资料,生产 2 米×2 米精度的 DEM 数据,用于地形地貌信息的分析和坡度坡向数据提取。

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要求,以遥感正射影像为基础, 利用收集整理的基础地理信息和其他专业部门的资料,采用自动分类提取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地表覆盖类型内业判读与解译,同时, 补充或更新水域、交通、构筑物以及地理单元等重要地理国情实体要素, 提取要素属性,形成相应的数据集,供外业调查核实。生产过程中同时采集《地理国情普查元数据规定》中要求的元数据信息。其工作流程如图 4-4 所示。

截图20190809092803.png

4.8.4外业调查底图制作

在内业信息分类与判译提取的基础上,按照《普查外业工作底图制作技术规程》的要求,基于融合的彩色正射影像,叠加空间专题信息、判读解译成果等信息,对矢量数据进行符号配置,并有选择性的对部分名称、属性进行标注,突出需重点核查的问题图斑、待定界线和要素, 制作外业调查底图,为外业调查与核查提供工作底图。有条件的单位, 应尽可能使用电子调绘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确保工作质量。

4.8.5外业调查与内业数据处理

外业调查的目的一是对内业分类与判译工作中无法确定边界和属性的地理要素实体,以及无法准确确定类型的地表覆盖分类图斑进行核实确认和补调。二是检验判读的正确率,发现判读过程中的误判,指导修正判读数据,并建立代表性地物类型的遥感解译样本,指导自动分类和人工。三是为成果应用阶段判断数据质量情况提供客观依据。外业调查留下的资料和记录,可以为使用成果的用户提供判断数据质量情况的客观依据,并据此合理有效利用数据成果。此外,获得的地面实景影像资料,可以为相关专题分析、多媒体制作提供素材。

依据《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技术规定》,开展外业调查,并按照《地理国情普查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的要求采集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同时采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中要求记录的外业调查相关元数据信息。对于外业困难地区或难以到达地区,可采用多种分辨率、多时相遥感资料内业核查。

基于外业调查成果,对内业采集信息进行几何位置、属性的编辑、修改,形成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

4.8.6不同地区数据的协调性检查和处理

鉴于地理国情普查信息获取的复杂性,为了确保普查成果的质量, 国务院普查办和省普查办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的相关要求分别对全国和省内普查成果质量负责。

省普查办组织若干作业组,对各地普查任务区(市县区)按照抽样或者随机选取方式进行不同任务区数据的协调性检查和处理,即复核, 以保障各地在普查内容和指标的理解与把握、技术方法的运用上符合统一的要求, 从而保障各市县、各承担单位采集的同一类别在全省协调一致。

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主要针对地表覆盖分类的正确性和重要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精度开展复核。方法分为同步复核和事后复核两种方式。参与复核的技术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和实际操作考核,对复核结果负有完全责任。

同步复核是在各市县开展普查信息采集的同时,由复核组领取相同的影像资料,按照普查的技术流程独立开展普查信息获取,包括内业采集和外业调查核查。获取的数据将作为对照数据,用以评定各市成果质量情况。

事后复核是在各市县基本完成普查信息采集并提交部分成果后,根据对提交成果情况的综合分析,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确定需要进行复核的范围,并利用普查中所使用的影像资料和其他辅助资料,针对性开展核查,以确认其数据成果的质量水平。

此外,为检验普查成果的总体质量和识别一些显著性错误,基于可行性考虑,利用较低分辨率影像,并在相关专家知识库的支持下,开展不同尺度的交叉复核。

省普查办在省内进行复核的同时,还需配合国务院普查办针对我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与全国成果的一致性和我省成果的质量等进行的复核抽查、检查。

4.8.7标准时点核准

按照普查时点的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获取 2015 年 3 月至 6 月的航空或航天遥感资料,适度结合外业调查,开展标准时点核准工作,使普查成果的整体现势性达到普查时点的要求。标准时点核准的具体方法与要求另行规定。

4.8.8数据库建库

普查采集的数据,需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入库规范标准,进行入库前数据质量检查和入库,在相关软硬件环境的支撑下,建立我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

省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监督组依据《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检查与验收规定》的要求完成各地普查成果的质量检查,形成地理国情普查基本数据, 此数据由省普查办按照国务院普查办对数据格式、成果形式、质量规定等要求,向国务院普查办汇交。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基本数据既是国家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的江苏省数据源,同时也是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建设的数据源。

我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数据源应包括普查基本内容和扩展内容, 向国务院普查办汇交的数据只包括普查基本内容。

省普查办委托具备相应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的承担单位完成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的建设。

省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应面向我省需要,包括成果管理和应用服务,并充分考虑今后地理国情监测的需求,按照《地理国情普查省(市) 级数据库技术规定》要求建设,并提供与国家级数据库的接口,实现数据的自动提取和交换。

我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的技术要求见《江苏省省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建设方案》。其中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软、硬件及网络支撑环境

(2)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结构设计

(3)数据入库检查及处理工具,包括数据接边处理、逻辑检查及处理

(4)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建设: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库、本底数据库,包括地形地貌数据、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遥感解译样本数据和专题数据等五个子库

(5)数据库管理,包括:输入输出、数据表达、基本查询、数据处理、分析计算、成果展示、版本维护、数据更新、多尺度抽取、存储备份、安全管理、历史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用户管理等

(6)综合统计、专题分析评价功能,若整合基本统计软件有困难,也应提供必要的接口

(7)按照专业应用对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需求,提供相应数据应用的接口

(8)结合本省行业应用、大众需求,开发其他专业应用模块

4.8.9统计分析

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包括基本统计、综合统计和专题分析评价三个层次,综合统计和专题分析评价工作将在基本统计数据汇总的基础上逐步开展。

基本统计表式、填表说明、统计计算方法等详见附件《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并在统一研制的软件平台上完成。

我省统计分析工作,除完成本省的基本统计、综合统计、专题分析评价外,尚需配合完成全国的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涉及本省的内容)。

综合统计和专题分析评价按照《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技术规定》和参照《地理国情普查专题分析评价技术方案》的具体要求实施。

三个层次的统计成果分别为:数据集、基本统计系列报表成果、《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成果报告》、 地理国情普查图件成果;数据集、《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成果;专题分析评价报告。

我省“地理国情普查扩展内容”的统计分析,将在参考国家级统计分析相关技术规定的基础上,针对普查内容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试验, 进而制定相应的技术规定。

注: “普查技术路线与方法”章节中的许多内容都由相应的国家级和省级技术文件进行细化、规范,实施过程中,这些技术文件应作为本方案的配套文件使用。

5普查成果

第一次全省地理国情普查完成后,形成一整套普查成果资料,包括报告、数据库、信息系统和地图图件等,以及通过对普查成果数据的统计分析形成的统计成果和分析成果等。

5.1主要成果

5.1.1报告成果

1)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报告

2)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报告

3)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统计分析报告

(1)分市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系列报告

(2)江苏省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报告

(3)江苏省地理国情综合统计成果报告

(4)江苏省地理国情专题分析评价报告

5.1.2数据成果

1)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库

(1)江苏省 2 米×2 米坡度与坡向数据库

(2)江苏省地貌类型数据库

(3)江苏省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库

(4)江苏省重要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库

(5)江苏省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

(6)江苏省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库

(7)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遥感解译样本数据库

2)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数据库

(1)江苏省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数据库

(2)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数据库

(3)江苏省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数据汇编(以县为单位)

(4)江苏省按地理单元统计的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数据汇编

5.2.4信息系统成果

1)基于地表覆盖、遥感影像和地表三维数据库的地理国情监测平台

2)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

3)基于政府内网的地理国情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

4)基于“天地图”的地理国情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

5)地理国情普查业务管理系统

5.2.5图件成果

1)全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系列图

2)江苏省地理国情图集

3)各市地理国情图集

5.2成果汇交

依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汇交与归档基本要求》的规定,各市普查机构(普查承担单位)对完成的包括影像数据、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精细化 DEM 数据、遥感解译样本数据、基本统计分析数据以及相关技术文档、报告等成果向省普查办内设工作机构分不同成果类型分阶段进行汇交。由省普查办统一向国务院普查办指定的工作机构按要求、分阶段汇交本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

其中,影像数据按景或图幅提交;精细化 DEM 数据按图幅提交;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遥感解译样本数据成果以市为单位完成后整体提交;以县为单元的基本统计分析数据和其他基本统计成果按市汇总提交;技术文档等成果按照普查进度要求提交。

5.3成果审核与发布

依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审核与发布办法》,国家和省级普查机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普查成果开发应用研究,国务院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对普查成果进行审核验收,报国务院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批准后,向社会发布和提供信息服务。

普查成果发布权属于国务院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省级普查成果须经国务院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协调、审核同意后方可发布。

基于以上规定,我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通过质检和验收后,由省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报国务院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批准,获批后, 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方式对外发布。

5.4成果应用与服务

省普查办参照国家级普查成果有关管理办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管理办法》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使用管理办法》制定我省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审核、发布和使用管理办法,管理和使用我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

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获得国务院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批准后,依据上述制定的管理和使用办法,对外提供应用服务。应用服务方式包括:通过政府内网(涉密网)提供政府间的共享服务、通过政府网站(省政府、省测绘地理信息网站等)(公网)等将解密后的成果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以及直接分发成果数据和统计分析后的信息等方式。

6质量管理

6.1基本原则

为保障普查成果的完整性、客观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必须构建科学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工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6.1.1分级质量管理原则

国务院普查办负责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质量管理工作,编制发布《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编制并下达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质量的监督检查及质量验收计划,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省普查办和市普查机构负责我省和本市普查成果的质量管理工作, 并定期分别向国务院普查办和省普查办汇报我省质量管理工作情况。

6.1.2全过程质量管理原则

构建全面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将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贯穿到生产的全过程,并重点监控普查中的重要内容、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

6.1.3标准统一原则

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全国统一制定的《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办法》,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统一和有效。

6.1.4科学质量评价原则

质量的检查与验收工作必须遵循全国统一制定的《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检查与验收规定》,确保质量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6.2质量管理目标

我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的质量管理目标不低于全国普查的质量目标,即:全省普查成果质量合格率达到 100%,普查成果质量优良品率达到 80%以上。

6.3质量管理内容及方式

6.3.1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是质量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活动,是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省普查办设立质量监督组,负责我省地理国情普查活动的组织实施、生产过程管理、质量控制、质量检查与验收、资料汇总与建库、数据统计分析与发布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并对各市的普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抽查、指导和评比。

鉴于我省地理国情普查组织方式的特殊性(组织与实施章节阐述),省普查办质量监督组还需对我省普查任务承担单位的资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文件编制、质量管理培训、持证上岗等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6.3.2过程质量控制

过程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关系到质量管理工作的成败。过程质量控制应贯穿于生产实施的全过程,贯彻到与生产、质量有关的各个单位和部门。

各作业单位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主体,应根据项目成果的特点和生产计划安排,划分好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工序和结点,制定好各工序质量控制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留下相关记录。

省普查办质量监督组对作业单位制定的过程质量控制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并在实施中开展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抽查。

过程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普查原始资料的质量控制

对收集的各类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和相关部门的专题成果的完整性、权威性进行核查。

2£?对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和解译进行质量控制

尤其是遥感影像的正射纠正、镶嵌、融合、自动解译、信息提取与分类等环节应采用足够比例的内业和外业复核来控制生产质量。

3£?外业调查的质量控制

对于外业调查底图的制作、外业调查的方式方法、调查记录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必要时应要求留下照片等凭证,外业采用电子调绘方式时应留有记录。

4£?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的质量控制

根据本项目的生产技术规定和相关质量标准,针对各类数据库的建立做好质量控制方案,包括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设计、规范的入库软件等。

5£?统计分析环节的质量控制

对统计分析使用的数学模型应经过专家论证会审查论证,对各作业单位自行开发的统计分析软件,应经过质量管理部门组织的测试与技术鉴定后方可使用。

6£?信息系统建设的质量控制

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国家有关软件、系统开发的相关标准,对系统的设计、架构做好论证工作,对开发的过程应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和详细的测试试验。

7£?成果发布前的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部门应在成果汇交国务院普查办之前,做好质量审核工作。省普查办应重点做好与其他部门已发布的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工作,当数据间出现非时间因素引起的重大差异时,应进行质量核查并提请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数据质量审查论证。

6.3.3质量监理

依据国务院普查办质量管理相关技术要求及《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细则》,针对普查各阶段(主要包括影像解译、外业调查、统计分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图件制作等)制定相应的质量监理细则。各普查任务区(省、市、县)需选择具备相应监理资质和具有丰富基础测绘、大型测绘工程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测绘单位承担本任务区普查工作全部或主要工序的项目监理工作,确保相关质量技术要求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6.3.4质量检查与验收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组织方式和实施主体按照《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办法》的要求执行。检查和验收的抽样方式、检验方式、质量评定方式、报告编制等按照《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检查与验收规定》及我省实施细则的要求执行。

两级检查的时间安排在各承担单位根据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制定的工作方案中明确,确保各级检查有充足的检查时间。

一级验收应按照不同的成果类型分阶段、分批次进行,各类型成果应在汇总入库时间节点前一个月提出报验申请,并保证报验成果及资料的完整性。

7组织与实施

7.1组织与实施原则

我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按照“全省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7.2普查机构

按照《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的要求,参照国务院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组织结构模式,成立负责我省本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公室(省普查办)。

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由徐鸣副省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由省政府副秘书长陆志鹏、省国土厅厅长李侃桢、省统计局局长徐劼和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刘聪担任。

省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由 30 个委办厅局相关领导组成,成员单位包括: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委、省审计厅、省环保厅、省卫生厅、省统计局、省旅游局、省地震局、省海洋与渔业局、省沿海办、省铁路办、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省林业局、省农业资源开发局、省文物局、民航江苏安监局、省邮政管理局、省军区、武警江苏省总队。

各成员单位设立联络员,通过会议和其他方式沟通协调有关事项。省普查办设在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研究提出需领导小组决策的建议方案,督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加强与国务院普查办及其下设机构以及省内各部门、市县的沟通协调,具体负责本省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检查,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省普查办下设综合协调组、财务监督组二个管理机构和技术组、组织实施组、资料收集组、统计分析组、质量监督组五个工作机构及各市普查机构。其中综合协调组、财务监督组、资料收集组、质量监督组分别由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处、计划财务处、测绘成果管理与应用处和江苏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承办日常工作;技术组由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及直属单位中地理信息数据采集、质检、应用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实施组、统计分析组由局相关处室、直属单位的领导和主要技术人员组成。

各市普查机构分别由分管市长、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相关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国家级地理国情普查领导机构行业管理部门负责人等组成。

截图20190809092842.png

7.3普查机构职责

按照《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的规定,国家统一提供我省本次地理国情普查用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资料(考虑到我省基础测绘已沉淀现势性、精度均优于国家提供的遥感影像资料,国家提供的遥感影像资料将作为辅助资料使用),负责国家级技术培训、省级师资培训和相关技术支持,提供普查基本统计软件、影像解译软件、外业调查软件系统等。

1£?省普查办职责

承担第一次全省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第一次全省地理国情普查业务指导与监督检查。主要包括:

(1)组织部署全省普查工作,开展普查宣传动员,指导、检查、协调下级机构普查工作。

(2)组织编制普查实施方案,负责报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审查,拟定相关技术规定及规范性文件。

(3)负责编制普查经费预算,落实省级普查经费,督促市、县级普查经费落实。

(4)编制全省普查工作计划及年度计划,负责报送国务院普查办审核。

(5)定期向第一次全省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汇报普查工作进展情况。

(6)组织人员参加全国培训,组织开展省级培训工作,指导下级普查培训。

(7)协调、组织跨部门的专题资料收集工作。

(8)协调解决普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9)组织核查和抽查各市、县级普查成果。

(10)负责组织建立全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组织全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汇总、统计分析、普查报告编制。

(11)负责地市级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省级验收。

(12)负责地理国情普查信息的应用与服务工作。

(13)承办普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2£?综合协调组职责

负责省普查办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

(1)负责与国家地理国情普查领导机构的沟通协调。

(2)负责编制普查经费预算。

(3)负责公文处理,起草重要文件,组织重要会议。

(4)组织省级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

(5)编制省级普查工作计划及年度计划,并报国务院普查办审核。

(6)协调影像数据获取、专业资料收集、技术规定编制、普查成果汇总发布应用服务。

(7)组织项目的检查验收。

(8)工作协调和监督督办。

(9)指导信息、档案、保密管理工作。

(10)联系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及联络员。

(11)负责制定我省地理国情普查承担单位资格审查认证管理办法。

(12)负责地理国情普查宣传报道工作,定期编制工作简报。

(13)承办普查办公室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财务监督组职责

负责普查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1)编制财务监督管理办法。

(2)落实省级经费,督促市、县级普查经费落实。

(3)指导编制普查年度预算和决算。

(4)组织开展省级政府采购,指导市、县级政府采购。

(5)负责省级普查经费的财务审计。

(6)承办普查办公室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4£?技术组职责

负责普查相关技术问题的处理。主要包括:

(1)负责编制普查实施方案,统筹技术文件编制。

(2)审查各市、县级地理国情普查项目设计书。

(3)实施普查人员培训工作。

(4)负责普查工作的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问题。

(5)配合综合协调组就技术问题与相关组织机构进行沟通。

(6)承办普查办公室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5£?组织实施组职责

负责普查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

(1)编制普查工作实施计划及年度计划。

(2)落实普查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

(3)承担普查所需的影像数据采购、专题资料收集。

(4)负责普查区数据库建设及普查工作的基本统计。

(5)负责普查任务及成果的质量管理。

(6)负责普查工作安全工作。

(7)承办普查办公室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6£?资料收集组

负责地理国情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利用。主要包括:

(1)负责普查所需省级基础地理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发。

(2)负责省级各厅局专业资料的收集利用。

(3)负责建立完善的资料接受登记、整理、保管和利用制度。

(4)负责普查数据的保密工作。

(5)承办普查办公室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7£?统计分析组职责

负责统计分析工作。主要包括:

(1)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国家级统计分析技术培训。

(2)负责我省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专题分析评价的方法研究和技术试验。

(3)解决基本统计中的技术问题。

(4)负责统计分析成果的质量管理。

(5)负责组织全省普查成果的汇总、省级数据库建设及信息系统建立。

(6)承担全省的专题统计分析和综合统计工作,撰写省级统计分析报告。

(7)承办普查办公室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8£?质量监督组职责

负责地理国情普查省级成果的质量监理、检查与验收。主要包括:

(1)制定我省普查质量管理、监理、检查、验收的实施细则。

(2)负责全省普查质检人员的培训。

(3)负责普查成果质量的省级检查。

(4)协助质量监督工作;组织实施普查监理。

(5)承办普查办公室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9£?市普查机构职责

负责本地区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主要职责:

(1)协调本行政区内专业数据的收集。

(2)负责本级政府普查配套经费的落实。

(3)选择符合要求的普查承担单位和项目监理单位。

(4)负责本行政区内普查项目设计书的编写。

(5)确保本行政区内普查工作的按时保质完成。

10£?项目承担单位职责

负责本单位普查任务的保质、按时完成。主要职责:

(1)确保所有参与人员均能通过培训,持证上岗。

(2)按照任务清单,编写技术设计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指定任务。

(3)完成各自测区的基本统计工作。

(4)配合质量监督组的质量检查。

(5)完成省普查领导机构指定的其它任务。

7.4任务分工

根据任务类型、技术难易程度、操作可行性等情况,由省级、市级普查机构分级负责我省本次普查任务的组织实施。

原则上,在必要的措施保障下(人员培训、准入资格把关、技术要求的严格执行及全过程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可以实现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及质量保证的工作(工序)都由市普查机构承担;难以分解、权限所限、技术和时间上难以保障的工作(工序)由省普查办承担。

省普查办负责实施和完成以下工作:全省普查工作计划制定,省级普查经费预算和落实,委办厅局需求调研与沟通协调,省级技术方案、管理规定等文档编制,省级专业资料收集(含省基础测绘数据),全省普查影像数据源收集加工,部分难以按地区分割的普查扩展内容的普查, 普查质量监督管理验收,各类作业人员培训,统计分析(不含市县基本统计),省级数据库建设及应用服务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省级普查任务承担单位选择。

各市普查机构负责实施和完成以下工作:本行政区域的专业资料收集,本地普查经费预算和落实,地表覆盖分类与地理国情要素解译,外业调查,数据处理,本地数据库建设,本地基本统计及部分涉及本地的普查扩展内容的普查,本地项目监理、承担单位选择(省普查办提供市(县)地理国情普查项目招标文件范文)等。具体任务分工:

省普查办任务:

?试点、本省相关管理规定和技术文档的编写、技术培训

?遥感影像处理(普查及标准时点核准影像)

?DEM 精细化及坡度、坡向数据制作

?行业资料分析、整理

?沿海滩涂调查

?海岛(礁)调查

?InSAR 地面沉降监测

?矿产资源地下分布调查

?信息系统研发

?数据库建设(省级)

?统计、分析(省级)

?成果图集(省级)

?省级普查任务承担单位选择

市普查机构任务:

?地表覆盖、地理国情要素解译(内业)

?普查工作底图制作

?地表覆盖、地理国情要素调绘、样本数据采集(外业)

?外业调查后的普查数据编辑、处理

?标准时点核准

?县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城市地区调查

?建成区范围调查

?城市原点调查

?县以上行政区城市绿化覆盖调查

?数据库建设(市)

?统计、分析(市)

?成果图集(市)

?本地项目监理、承担单位选择

7.5进度安排

本次地理国情普查,我省为第二批试点省份,从 2013 年 4 月开始,完成时间与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完成时间同步,即 2015 年 12 月。总体上分为前期准备、普查信息采集、汇交建库与统计分析和成果发布四个阶段。各阶段工作计划见表 7-2。

7.4.1前期准备阶段

时间:2013 年 1 月~2013 年 10 月

收集遥感影像资料,开展普查试点,编制本省普查实施方案,参加国家级普查培训,成立省级普查机构,省内宣传动员,落实普查工作经费。

(1)遥感影像数据资料收集

2013 年 4 月~5 月,从本省和国家局收集满足普查要求的航摄、卫星遥感影像资料。

(2)开展试点工作

2013 年 4 月~6 月,按照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要求,依据相关技术规定,开展我省地理国情普查的试点工作。

(3)参加国家级技术培训

2013 年 4 月~6 月,按照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培训计划,参加地理国情普查的“普查督导员”培训;培训省级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管理人员、质量检验员及省级培训的师资人员。

(4)编制实施方案

2013 年 6 月~10 月,参考《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及其他技术文件,编写《江苏省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5)成立江苏省普查机构

2013 年 7 月~9 月,参照国务院地理国情普查机构模式结合江苏的特点成立相应的普查机构。

(6)落实省级普查经费

2013 年 8 月~10 月,做好本次普查工作的经费预算和省级经费的落实,保证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7)全面部署普查工作

2013 年 7 月~9 月,召集相关单位、人员参加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并在省内进行相应的宣传、动员,全面启动我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对省内各地市测绘主管单位、部门负责人进行地理国情普查培训, 召开本省国情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各市酝酿成立市级地理国情普查领导机构及所需经费的落实。

(8)开展普查培训

2013 年 8 月,由已获得“普查督导员”省级师资人员合格证的人员对我省参加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人员进行省内培训。培训合格者颁发相应培训合格证书。

(9)编制我省相关技术文档

2013 年 8 月,编制《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设计书》、《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管理办法》、《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细则》、普查经费使用规定等相关文档

(10)省普查办选择任务承担单位

2013 年 8 月~2013 年 9 月,省普查办依据各任务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承担单位。

(11)地市普查机构选择任务承担单位

2013 年 9 月~2013 年 10 月,各地市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各任务区的承担单位。

(12)各承担单位的首测区试验

2013 年 8 月~2013 年 10 月,各承担单位选定有一定代表作用的县(区),按照国家普查技术要求进行首测区的试点。

(13)完善相关技术文档

2013 年 8 月~10 月,依据承担单位首测区试点情况,完善《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设计书》、《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细则》等技术文档。

7.4.2普查信息采集阶段

时间:2013 年 11 月~2015 年 6 月

(1)数据库的设计开发

2013 年 11 月~2014 年 6 月,完成我省普查成果数据库设计工作。

2014 年 6 月~2014 年 12 月,完成我省数据库框架构建、建库工具开发、数据库管理与分析系统软件开发。

(2)内外业信息采集

2013 年 11 月~2014 年 12 月,全面完成普查数据资料获取,完成地形地貌、地表覆盖和地理单元等普查信息的获取与质量检查。

2014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根据内外业复核及质检情况,完成入库准备工作。

(3)数据的协调性检查和处理工作

2014 年 1 月~2015 年 6 月,检查不同任务区数据的协调一致性, 需完成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表覆盖和地理单元等普查信息的获取与质量检查。

(4)标准时点核准工作

2015 年 3 月~2015 年 6 月,利用统一获取的最新影像开展标准时点核准工作,包括开展必要的外业核查。

7.1.3数据汇总、建库与统计分析阶段

时间:2015 年 1 月~2015 年 11 月

完成普查成果的逐级汇总、审核,完成普查数据库建设,开展普查成果数据基本统计、综合统计和分析评价工作,形成我省普查报告和地图图件等,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系统建设。

2015 年 1 月~6 月,完成数据入库测试,数据库管理与分析系统集成、功能测试。

2015 年 7 月~8 月,市级汇总

2015 年 7 月~9 月,我省数据质量检查、入库、汇交。

2015 年 9 月~11 月,向国家局提交我省普查成果,实施数据库管理与分析系统建设。

2015 年 7~11 月,统计分析。

7.1.4成果审核与发布阶段

时间:2015 年 12 月

全面完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审核、报批、发布普查成果。

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表 7-2 工作进度表

截图20190809092904.png

8经费预算

本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主要用于支撑资料收集与整合、普查生产、支撑体系建设、质量控制、培训与宣传、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开展。

中央财政主要承担普查所需遥感影像资料的经费。我省国情普查采用省普查办和市县普办分别承担相应任务的分级负责方式,因此所需经费也分别由省财政和市(县)财政分别承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市(县)财政因各地地形地物的复杂及变化程度、地方专业资料的具备情况及作业方法的局部差别等因素,具体预算由市普查机构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制定。

普查各环节经费测算主要参考《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2009) 和先前普查试生产的实际工作量。

地理国情普查是全新的测绘项目,许多工序、普查内容先前并未实施过,普查试生产也不可能涉及每个环节、每项普查内容,因此部分内容或生产环节的经费测算依据工作内容、技术难易程度等应参考过去类似测绘工程的生产成本。

9保障措施

9.1人员队伍保障

本次地理国情普查的工作方式、技术要求及成果形式都与传统测绘、专业测绘和基础测绘有很大的区别,并且时间节点、任务量都非常大, 成果精度要求很高,而且是在各承担单位的任务特别是基础测绘任务不 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实施,因此人员队伍的保障要求非常高。

考虑到本次普查的技术要求、成果安全要求和成果质量要求,本次 普查的承担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及其他必要的条件,如人员状况、设备情况、安全保密措施、质量管理措施、承担大型项目的能力和业绩, 特别是承担较大规模基础测绘相关项目的业绩,因此在队伍选择上要从 严把关。

除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各专业组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省专业培训, 获得相应上岗证外,本次普查任务的承担单位所有参加人员也必须持证 上岗,特别是各单位、各环节的技术负责人、技术骨干更应该对国家、省相关技术要求全面掌握。综合协调组、技术专家组应该定期召集各承 担单位主要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

9.2软硬件设备保障

为保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任务,应结合实际需 求,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支撑体系建设。地理国情信息数据的生产将在海 量影像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采用自动分类提取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式, 并开展外业核查工作,同时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需进行建库、管理、统计分析、发布,这些工作的开展均需相应的软硬件设备进行保障。如搭建多源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自动化处理平台,实现海量多源影像数据的高效处理、管理;开展地理国情高新装备环节建设,提升地表覆盖分类解译自动化能力;配备工作必须的个人野外装备,确保野外工作顺利实施,提高效率;开展地理国情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地理国情监测平台等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为普查成果的管理、发布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所需软硬件设备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处理软件、遥感影像提取及解译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外业电子调绘设备、磁盘阵列等计算机存储设备、服务器、工作站等数据处理发布设备、野外个人装备、交通运输工具、安全生产保障装备等。普查所需的设备应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统筹解决。

9.3安全与保密

普查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

本次普查工作中涉及大量涉密数据或敏感数据,尤其是各类控制成果、基础测绘成果、专业数据等,因此,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对承担单位必须进行严格把关,保密规定、落实措施等应严格要求,从管理上、技术上进行保障。对在普查中所获得和使用的涉及国家秘密的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确保不发生失泄密问题。

9.4宣传与培训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要求,为开展普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采取统一教材,分级负责,分类、分期举办的方式开展普查培训。

普查培训分国家、省级培训两级,由国务院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省级普查机构组织实施。培训合格者,颁发“普查督导员”、“普查技术员” 和“质量检验员”培训合格证。

国务院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负责统一编制培训教材。国家负责组织培训省级普查机构和作业单位的主要行政管理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专业技术骨干和质检负责人,颁发“普查督导员”培训合格证;培训国家级、省级测绘质量检验单位从事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检验的技术人员,颁发“质量检验员”培训合格证。省级普查机构主要负责培训本行政区域承担普查工作的普查作业人员,颁发“普查技术员”培训合格证。

附录 1: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管理文件、标准与技术规定

1£?普查管理办法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办法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审核与发布办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涉密成果管理办法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档案管理办法

2£?普查方案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方案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培训工作方案

3£?普查标准与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元数据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基于遥感影像的要素提取与分类技术规定地理国情普查外业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技术规定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汇总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分析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汇总上交基本要求 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网格及编码

地理国情普查地理单元类型与代码

地理国情普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技术规定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制作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报告编写基本规定

附录 2: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相关管理与技术规定

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管理办法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设计书 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细则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经费使用规定

江苏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省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