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19年全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的通知(2019年4月9日)

2019-04-15 1922
发文时间:

关于印发《2019年全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设区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全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继续深入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动。现将《2019年全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2019年全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要点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19年4月9日

附件:

2019年全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要点

2018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围绕耕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组织实施了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业环境保护“三大”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化肥减量增效取得新进展。制定《江苏省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创建28个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7个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市、区)。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1.1%,化肥使用总量及单位使用强度继续呈现“双减”态势,化肥使用总量(折纯)较上年下降2.3%。二是耕地质量提升取得新成效。全省农业系统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对67个国家级、327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240个省级土壤墒情监测点、9个国家级农业面源污染监控点、3000个省级土壤环境监控点开展定期监测,发布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三是农业环境保护取得新突破。制定发布2018-2020 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治理与修复、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等4个工作计划。在太仓、邗江、贾汪3个县(市、区)开展部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扎实开展农产品产地农田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建立以“超积累植物与低积累水稻轮作+化学和农艺调控”为特征的重金属污染农田边生产边修复技术模式。

2019年,全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部署,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深入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三大”行动,切实做好耕地质量保护、建设和管理,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总体目标是:改良退化土壤30万亩,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产能;创建部级化肥减量增效、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设施蔬菜净土工程试点县28个。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以上、氮肥利用率达40%;全省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4%以上,其中太湖一级保护区较2015年削减16%以上。规范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确立县级耕地质量等级,力争全省耕地质量较2015年平均提升0.4个等级;定期对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墒情监测点、农田氮磷流失监控点、土壤环境监控点开展例行监测,发布年度全省耕地质量监测报告;整体推进耕地污染类别划分,开展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修复治理试点示范,确保到2020年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

一、深入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1、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体系建设。着力加强市县耕地质量保护机构和乡村指导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土壤肥力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三个体系,切实提升守土护土履职能力。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补充耕地质量保护队伍,确保监测试验有人做、示范指导有人干、绩效评估有人管。强化标准化验室建设、智能化远程监测装备建设和数字化土壤信息系统建设,为摸清耕地质量家底、掌握土壤质量动态变化、开展耕地等级评价与耕地质量建设、准确发布土壤退化、土壤污染预警信息等提供基础数据,提升因土改良、因土修复指导服务能力。

2、综合施策提升耕地质量。认真落实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要求,着力提升耕地质量。针对退化土壤类型,以土壤酸化、盐渍化、潜育化、养分非均衡化、耕层表浅化、连作障碍等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改、培、保、建、控”为路径,以高标准农田工程建成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区、耕地质量问题突出区为重点,围绕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协同保护,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因地制宜确定高效适用技术模式,综合施策,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培沃土、护净土、治脏土,提升耕地内在质量。

3、强化补充耕地后续培肥。针对补充耕地的质量短板,在加强田间灌排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地平整的基础上,以地力培肥为中心,引导农民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轮作换茬、深耕深松、配方施肥等措施,着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快形成适宜的耕作层,提高适耕性、抗逆性,提升耕地质量等级。

二、深入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4、示范推广精准施肥新技术新模式。围绕提高化肥利用率,以减少农田氮磷排放、保护重要水源安全为重点,打造侧深施肥、种肥同播、机械施肥、肥药混喷及水肥一体化、缓控释肥应用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区,集成推广一批有机无机结合、农机农艺融合、速效缓效配合、灌溉施肥耦合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巩固粮食作物,主攻果菜茶等经济作物,完善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开展千村万户(场、社)百企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强化农企合作,引导企业按方生产,指导农民按方施肥,让作物吃上“营养套餐”。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及肥料企业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开展肥料智能配送,引导种植大户开展自助式配肥用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开展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推进配方肥应用落地。

5、加力推进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选择畜禽粪污治理压力大、作物化肥减量施用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名特优果菜茶稻产区和规模种植基地,实行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就地就近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打通“污染源”向“营养源”转变的通道,实行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推进化肥用量持续下降、有机肥应用比重不断提高、绿色优质专用高端产品供给不断增强,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创新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引导农民增施农家肥和有机类商品肥,努力实现“一减两提”。强化实施效果跟踪监测,对首批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系统总结技术规程、推广模式、运行机制,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方式和技术模式,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在更大范围实施。

6、着力提升水肥一体化发展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在喷滴灌条件基础扎实的地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效农业示范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等为平台,完善喷滴灌系统和施肥系统,开展蔬菜等设施园艺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水肥需求参数研究,加快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重点发展果菜茶喷滴灌施肥和粮食作物管道施肥技术。

7、定期开展主要农作物肥料使用情况调查。依据《江苏省主要农作物肥料使用情况调查规范(试行)》,按照省级抓督导、市级抓汇总、县级抓落实的组织方式,在所有农业县(市、区)开展主要农作物施肥情况调查,规范数据采集、统计和报送程序,确保化肥减量相关数据科学测算、准确统计和客观评价。

三、深入开展农业环境保护行动,坚决打赢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8、整体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按照《江苏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计划(2018-2020 年)》,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开展县域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以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相关调查监测数据为基础,依据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规范及方法,根据耕地土壤受污染程度将耕地划分为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三个类别。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绘制分类图件,制定分类管理方案,编写类别划分技术与工作报告,2020年上报划分成果。

9、建立产地土壤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先行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按照《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依据市、县(市、区)耕地土壤受污染情况,优选重点区域,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因地制宜采取农艺措施调控、品种替代种植、种植结构调整或治理修复等措施,建立示范先行区,实行全程监管与质量控制,全面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筛选一批成本低、效果好、可复制、易推广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模式,开展耕地净土保卫战。

10、完成种植业污染源调查质量评估与验收工作。按照全国第二次农业污染源普查部署要求,全面完成种植业污染源调查质量评估与验收工作。

四、强化耕地质量监管,着力提升智能预警能力

11、积极推进耕地质量综合监测。依据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总体方案、土壤墒情监测方案等,规范开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努力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及时发布年度全省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强化综合监测和质量控制,突出智能化、可视化、数字化,努力推进智能化监测、远程监控和信息化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在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对土壤肥力指标、环境指标和健康指标实行全面监测。针对各地耕作制度和作物类型,选择部分监测点增加硒、锌、微生物碳氮等开展特色监测指标分析。强化轮作休耕区域耕地质量变化情况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价,促进耕地用养结合永续利用。

12、认真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按照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和国家《耕地质量等级》要求,以县为单位,利用固定采集点位信息数据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掌握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及变化趋势,逐步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及信息发布制度。按时完成长江中下游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发布耕地质量等级报告。

13、规范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与自然资源部门紧密协作,规范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把好现场勘查、样品采集检测、综合评价等重点关口,确保评定工作质量。修订完善《江苏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程(试行)》,作为省级地方标准发布实施。

五、规范肥料登记审批,引领肥料产业转型升级

14、强化肥料登记放管服指导。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进一步规范肥料登记与后续跟踪管理,实行专家评审制、结果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开发江苏省肥料管理系统,逐步建立网上申报与审批制度,推进不见面登记审批。做好农业农村部部分肥料品种审批登记权限下放对接工作。加强对省级委托市级肥料登记工作的业务指导,强化肥料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考核。督促肥料企业进一步规范田间试验、产品质量监测和资料申报。

15、切实加强肥料质量监管。配合农业农村部做好《肥料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工作。按照《省农委行政许可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若干规定》,做好肥料登记事中事后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督抽查工作。综合运用行政、行业、项目等管理手段,加强登记肥料的监督管理,规范肥料标识标签管理和质量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肥料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业用上安全肥、农民用上放心肥。加大对登记肥料特别是有机类肥料质量风险监测力度,突出有效养分指标和有毒有害等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分析,对产品不合格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落实整改,对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依法将责任企业移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6、引领肥料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肥料行业产学研推紧密合作,发挥技术、人才和政策优势,发布肥料产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装备。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工商资本投身绿色肥料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通过资本整合商业化科技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型肥料企业、新型肥料龙头企业,提高肥料产销自动化、机械化、高端化、智能化水平,着力培育肥料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精、优、稳、强、响”的江苏新型肥料知名品牌。

六、强化项目管理,提升项目实施质量

17、全面落实“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管理模式。强化部省级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组织实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项目实施范围、实施主体,确保项目实施有序推进。全面落实“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管理模式,切实做好项目的方案报备、中期检查、绩效评价等工作,确保项目实施程序合规、运行高效、组织规范。

18、强化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绩效评价。加强基础性数据监测调度,依据《江苏省落实2019年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工作方案》、《江苏省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实行过程考核、现场核查与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相结合,对各地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效果开展绩效评价,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对工作推进与任务完成不力的给予通报、约谈和问责。